图片名称

【必应】浙江宣传

2024-10-05 03:25:44

作者:AG真人国际·(中国)官方网站-登录入口


  “xiōng fū gī lì(幸福吉祥)”,浙江宣传“十一”假期,浙江宣传到山城景宁旅游,浙江宣传你随时会遇到身着“凤凰装”、浙江宣传头戴“凤冠”的浙江宣传畲族女子,她们双手交叉于胸前,浙江宣传必应对你献上这句祝福语。浙江宣传

  作为全国唯一的浙江宣传畲族自治县,景宁历史悠久,浙江宣传西周时属越地。浙江宣传唐时,浙江宣传畲族先祖带领族人迁居景宁,浙江宣传到了明代,浙江宣传畲族开始大量迁入。浙江宣传千百年来,浙江宣传在这洞宫山脉深处的秘境里,他们繁衍生息,与汉族人民交融共生,创造了一个风情万种的畲乡。

  如今,景宁人在传承中演绎着全新畲族风情,在浙西南山区掀起“最炫畲族风”,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。那么,这股风潮是如何俘获人心的?

  

  隐秘,是知网畲乡的吸引力。

  这还得从“畲”字说起。有人说,它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通往畲族历史深处的大门。

  据语言学家考证,“畲”的异体字为“畬”。“畬”在《说文解字》里意为开垦后连续耕种三年的土地,后演化出“刀耕火种”之意,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下《劳畬耕》,其诗序云:畬田,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。元代以降,“畲”字取代“畬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畲族成为法定的族称。

  不似有据可考的“畲”字,畲族的起源却从未揭开神秘的面纱,至今众说纷纭、尚无定论。可以肯定的是,浙江作为畲族的主要分布地,景宁是畲族迁居浙江最早的地区之一。据《唐朝元皇南泉山迁居建造惠明寺报税开垦》记述,唐永泰二年(766),就有畲民从福建迁入景宁。优酷

  畲族在历史上是游耕民族,他们逐山而居,自称“山哈”,意为山里的客人。而彼时的景宁县域内,洞宫山脉东西斜贯、峰峦竦峙,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779座,加之山间溪水潺潺,一下子便成了畲族人眼中理想的迁居地。

  当大量的畲民迁至景宁,第一件事便是在这崇山峻岭间筑屋而居,他们就地取材,大量使用天然的木、石、土、草等,搭建起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畲寨。比如,“结庐山谷,诛茅为瓦,编竹为篱,伐荻为户牖”,畲寨东弄基本按照“寮”的建筑风格来搭建;深垟村则以随处可见的石头为建材,垒成屋、路、墙、水沟、水渠等,变身一座“石头城”,等等。

  畲寨东弄 图源:“景宁畲族风情省级旅游度假区”微信公众号

  当然,畲寨的秀美除了原生态,还在于它“造成风水画成龙”的意境。樟树、枫树、苦槠等树木环绕村寨四周,桃、梨或毛竹被栽种于房前屋后,从而实现畲族人代代相传的朴素环境观,“村口有树能挡风,屋后种树能蓄水”。

  热衷于与汉族交流交往是畲族的性格特质。观察景宁的畲寨分布,能发现畲族聚居村和汉族村落交错交杂,有的村落还存在着畲、汉人民一起生活的和谐景象。

  可以说,畲族的乡土建筑和聚落形态是畲民与自然、社会关系的空间呈现,凝聚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智慧,见证着“畲汉一家亲”的深厚情谊。

  

  风情,是畲乡的穿透力。

  定居于此的畲族,让这片土地逐渐渲染上独有的文化特质。深藏于畲族人骨子里“火辣辣”的热情,如同箭一般,穿透了烟雨江南的空灵典雅,带来了满满的“民族风”。

  畲歌是畲族风情的C位担当。畲族没有文字,他们以歌为言传承着自己的故事与情思,叙事歌、论古歌、婚嫁歌、劳动歌、祭祀歌等等,从古至今都不曾缺席他们的生活。

  以歌传情、以歌定情,是畲族青年表达爱意的方式。“娘是那边郎这边,你娘唱歌我来应……”这首《娘是那边郎这边》,是畲族年轻男女初识时唱的歌曲;“月出东边亮来光,照见四出好贤郎,郎是坪洋牡丹树,娘是李花一时香”,俏皮活泼的拦路歌,是畲族婚礼上的必唱曲目。

  除了畲族民歌,在千峰守护下,古老的畲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却更为鲜活。畲族三月三、畲族婚俗、畲族彩带编织技艺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  出于对凤凰图腾的崇拜,畲族人将“凤凰装”穿在身上,顶部尖尖的凤冠如凤头高昂,上衣、下裙上的精美刺绣如同凤凰的羽毛,飘逸的彩带则形如凤尾。其中,畲族彩带作为“凤凰装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被誉为“一种至今活着的畲族文物”。有专家认为,在甲骨文之前可能存在着一个意符文字的时期,而畲族传统彩带上复杂而精美的织纹图案,也许正是这一远古时代的原始文字。

  将畲族文化保存好,并通过活化利用绽放新光彩,是畲乡景宁的时代使命。这些年,一系列的文化创新让“畲族风”愈吹愈盛。比如,历经15个年头、几度进阶的舞台剧《畲秀·千年山哈》既融合了歌舞、杂技等畲族传统,又利用现代的声光电元素,成为许多游客口中“华东唯一、此生必看”的民族舞台盛典。

  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,传承久远的畲乡风情经过全新演绎,融入当下的生活方式,催生了新的业态,让古老民族风情被更多人看见。这是传承的意义所在,也是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秘诀。

  

  风味,是畲乡的感染力。

  在漫长的历史上,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地理因素带来的不仅是地貌上的多姿,还有不一样的美味。

  景宁的群山盛产竹笋、野菇等野菜,因此,巧手的畲民早就习惯就地取材制作一道道可口的咸菜,比如糟辣椒、糟姜等,就是以辣椒、姜、萝卜等腌制而成。主食则主要以杂粮为主,口味偏咸辣,比较有特色的食品有乌米饭、菅叶粽、麻糍等。

  其中,不得不提的是畲乡乌米饭。当地人从山上采摘新鲜的南烛叶,将树叶在石臼中捣碎,用纱布滤汁。把糯米放在其中浸泡,待糯米吸足了汁液的精华通体乌黑后,再将其捞出放入木甑里蒸。熟透的乌米饭黑中带青、晶莹透亮、清香软糯,咬上一口就唇齿留香,回味无穷。诗圣杜甫就曾用“岂无青精饭,使我颜色好”的诗句来点赞乌米饭。

  这种“黑暗料理”起源唐代,相传,畲族首领雷万兴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,将士们靠吃一种叫“乌饭”的野果充饥,坚持到来年的农历三月三,最终艰难取胜,人们从此制作“乌米饭”用来纪念畲族先祖的斗争气节。

  与乌米饭一起被流传下来的还有畲族人的抗争精神。从古至今,畲族就是有血性的民族,他们以忠勇传家,《景宁县志》也不乏畲民反地主土豪、反山林田地霸占、反苛捐盘剥所进行斗争的记载。在革命年代,他们和汉族同胞一道,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光辉的一页,涌现出钟金钗、雷景三等一批被世代传颂的畲族英雄儿女。

  畲乡人是懂吃的,如今,土菜、咸菜、养生畲药被不断开发,由工头大肉、畲娘熬笋、豆腐娘等美食组成的畲家十大碗、十小碟、十药膳,让畲乡的美味有了具象化。独特的美味征服了游客的味蕾,也唤起了久远的民族记忆。

  畲族风味的背后是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,畲乡人对美食的热爱,既传递了情感的温度,又折射出了热情好客的特质,更蕴含了畲族人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向往。